良好規劃點心有助管理您的血糖。建議您不妨試試看這些營養豐富、簡單且攜帶方便的點心。
管理第二型糖尿病是指要仔細考慮所吃下的食物。均衡的飲食有助於控制血糖,因此請從超市採買與廚房烹調時做出聰明的選擇開始。
Blue Shield of California的糖尿病衛教師,Paul Montanchez指出:「健康的點心有助於穩定三餐之間的體力和血糖。」他建議:「餐與餐之間的間隔若超過四小時便可補充點心。」
我們的生活日益忙碌:忙著處理雜務、忙著工作、四處奔波。隨身攜帶一些適合糖尿病患者的點心,以備出現飢餓時的不時之需。
 
營養均衡的點心是關鍵
保持血糖穩定的最佳點心是在蛋白質、健康的脂肪和富含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之間取得平衡。這種點心也是讓您在不知不覺中攝取了更多水果、蔬菜和全穀類的好方法。Montanchez說:「大多數人很難僅靠三餐來攝取到足夠的營養,因此聰明選擇點心能讓您攝取更多的營養。」
 
 
簡單方便的可口點心
以下向您建議一些營養的點心選項。這10種點心有均衡的碳水化合物、纖維和健康脂肪:
- 小蘋果搭配1湯匙天然花生醬
 - ¼杯綜合水果乾
 - 水煮蛋配一小串葡萄
 - ½杯零脂肪原味希臘優格加一把莓果和1湯匙碎堅果
 - 小胡蘿蔔佐⅓杯鷹嘴豆泥
 - 1片全麥墨西哥薄餅夾2片火雞肉並塗上芥末醬
 - 五片全麥薄餅乾搭配一片起司
 - ½杯低脂茅屋起司與一些水果
 - 一小份烤鷹嘴豆
 - 1片全穀麵包和1湯匙花生醬
 
應避免的選項
請遠離高度加工的包裝點心。這些點心往往纖維含量低,而鈉和糖的含量高。例子包括:
- 包裝餅乾
 - 薯片
 - 巧克力棒
 - 薄餅乾
 - 加糖優格
 - 加糖飲料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鈉含量過高可能會是一個問題,而且對同時有高血壓的患者也造成問題。事實上,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表示:「糖尿病患者患心臟病或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
選擇健康點心的小提示
如同規劃正餐一樣,也請為您的點心做良好規劃。這樣您就可以控制另一個大變數:卡路里。以下是一些其他的睿智策略:
- 注意點心的份量堅果和堅果醬等點心很容易造成攝取到過量的卡路里。測量份量大小將有所助益。
 - 專心進食避免在進食的時候看電腦或電視。專注於食物有助於您意識到自己已吃飽的時刻。
 - 儲備攜帶方便的點心讓您的食品儲藏室和冰箱備有簡單、便於攜帶的點心。Montanchez說:「有些人僅需要低糖點心棒(例如,Glucerna®)就可以了。」
 - 尋找纖維在查看全穀麵包、玉米餅或餅乾上的標籤時,請注意每份食物至少要含有5克的纖維量。
 - 請求協助如果您在白天難以控管血糖,請諮詢您的醫生或營養師。
 
本資訊並非醫療建議在做出健康或生活方式的改變之前,請先諮詢您的醫生或醫療專業人員。
The company complies with applicable state laws and federal civil rights laws and does not discriminate, exclude people, or treat them differently on the basis of race, color, national origin, ethnic group identification, medical condition, genetic information, ancestry, religion, sex, marital status, gender, gender identity, sexual orientation, age, mental disability, or physical disability.La compañía cumple con las leyes de derechos civiles federales y estatales aplicables, y no discrimina, ni excluye ni trata de manera diferente a las personas por su raza, color, país de origen, identificación con determinado grupo étnico, condición médica, información genética, ascendencia, religión, sexo, estado civil, género, identidad de género, orientación sexual, edad, ni discapacidad física ni mental.本公司遵守適用的州的法律和聯邦民權法律,並且不會以種族、膚色、原國籍、族群認同、醫療病症、遺傳資訊、血統、宗教、性別、婚姻狀態、性別認同、性傾向、年齡、精神殘障或身體殘障而對他人進行歧視、排斥或區別對待。


